重返西双版纳:一个上海知青的青春记忆
2018年的秋天,68届初中毕业生孙朝辉按捺不住对第二故乡的思念,与七位当年一起下放的知青重返云南西双版纳。站在曾经生活八年的傣族村寨前,往事如潮水般涌来。回到上海后,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,那些尘封的记忆里,有青春的激情,也有难以释怀的愧疚。
1969年3月28日,19岁的孙朝辉和同学们踏上了知青专列。站台上,母亲哭成了泪人,而年轻的孙朝辉却满怀对未知的憧憬。经过三天三夜的颠簸,他们抵达昆明,又转乘军用卡车继续南下。当最终到达勐腊县水利建设二团时,眼前简陋的茅草房让这群上海青年第一次感受到了现实的落差。
展开剩余73%劳动生活异常艰苦。挖沟抬土、修建引水渠,每天都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。孙朝辉的手掌很快磨出了血泡,同行的女同学张慧萍更是苦不堪言。一次暴雨过后,几个年轻人相约到南腊河边洗衣服。意外突然发生,张慧萍失足落水,孙朝辉奋不顾身跳入湍急的河水中将她救起。这次生死相托的经历,让两人暗生情愫。
然而命运弄人。在一次爆破作业中,孙朝辉被飞石击中,左腿落下残疾。后来张慧萍又患上黄疸性肝炎,不得不返沪治疗。两地分离后,张慧萍在信中委婉提出分手,让孙朝辉备受打击。
就在人生低谷时,傣族姑娘玉芬走进了他的生活。作为村小学的勤杂工,这个善良的傣家女孩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孙朝辉。朝夕相处中,两人渐生情愫。在篝火晚会的竹林中,玉芬大胆表白:我不在乎你的腿伤,在我心里你就是最好的。这段跨越民族的感情温暖了孙朝辉的知青岁月。
1976年,孙朝辉接到返城通知。面对玉芬父母的质问,他只能如实相告:母亲不同意这门亲事。离寨前夜,玉芬偷偷来到他的住处,两人相拥而泣。回沪后,孙朝辉考取中专,成为一名小学教师,一干就是三十六年。
时光飞逝,当2018年孙朝辉重返故地时,村寨已焕然一新。更让他震惊的是,村妇女主任玉晖——那个眉眼间既有玉芬影子又神似自己的傣族女子。站在玉芬墓前,孙朝辉终于明白,那个离别的夜晚,留下了比记忆更珍贵的礼物。
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往事,承载着一代知青的青春记忆。在那个特殊年代,有多少这样的故事被永远埋藏在时光里?孙朝辉的愧疚与怀念,或许正是对那段激情岁月最真实的注脚。
发布于:天津市米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