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弋阳的传奇阿婆:一位等郎妹的百年人生
在江西弋阳的廖肖村,有位96岁高龄的陈伏莲老太太。村里人提起她都会肃然起敬:这位阿婆可是经历过风雨的人啊!每当有人问起她的身世,老人总是微笑着摇头:记不清啦,太久远的事情喽。
襁褓中的银元与身世之谜
1926年10月,在浙江义乌的一个农家小院里,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,一个女婴降生了。接生婆子走出产房,轻声说:是个白白净净的闺女。父亲勉强挤出笑容,付了接生钱和谢礼。看着丈夫黯淡的脸色,接生婆识趣地没有多说祝福的话——人在愁苦时,祝福反而像是一种讽刺。
展开剩余85%这是陈家的第二个女儿,上头已经有个两岁的姐姐。虽然陈家做蓑衣生意,在十里八乡算得上小康之家,但接连两个女儿的降生,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深深的忧虑。
艰难的选择
陈伏莲的母亲身子骨本就虚弱。生大女儿时月子没坐好,未满月就下地干活,落下了病根。这次生产后,她的脸色更加苍白,手脚总是冰凉。二十多天过去,眼看月子就要结束,丈夫终于说出了藏在心里的话:这孩子,我们怕是养不活了。
妻子抱着襁褓中的婴儿,沉默良久。她何尝不知道家里的难处?战乱年代,亲戚们自顾不暇,带着新生儿走南闯北做生意,万一孩子有个头疼脑热,连个看病的地方都找不到。
要不...送给亲戚?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。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,谁家会愿意收养一个女婴?就算有,不是太穷就是家风不好。夫妻俩商量后决定:找个远些的、没有子嗣的好人家,让孩子将来能招婿上门,也算是个出路。
命运的转折
经过多方打听,他们终于找到一对年过半百却膝下无子的老夫妻。这对老两口是出了名的善心人,见到襁褓中粉雕玉琢的女婴,老太太忍不住抹泪:我们求神拜佛就盼能有个孩子啊!
交接时,陈父掏出一个沉甸甸的布袋:这里有二十块银元...老两口愣住了——从来只听说抱养孩子要花钱,哪有倒给钱的?陈父解释道:若是您二老日后有了儿子,就当是嫁女儿的钱;若是招婿,也算是我这个亲爹的一点心意。就这样,刚满月的陈伏莲带着二十块银元的嫁妆,开始了新的人生。
从掌上明珠到嫂娘
最初四年,陈伏莲确实过着小公主般的生活。老两口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这个养女身上,好吃的、好玩的都紧着她。直到第四年,养母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——这个蹒跚学步的娃娃,竟成了陈伏莲未来的丈夫。
从此,她的身份从女儿变成了等郎妹。年幼的她还不懂什么是夫妻,只知道要像姐姐又像母亲一样照顾这个小男孩。更艰难的是,养母后来又接连生下六个孩子。陈伏莲记得每个弟妹的生日,记得他们生病时的样子,因为这些孩子都是她一手带大的。村里人都说,她成了这个家名副其实的嫂娘。
苦难的岁月
在陈伏莲的记忆里,除了带孩子就是干活。从洗衣做饭到插秧割稻,家里家外的活计一样不落。9岁那年,养母开始给她裹脚。每到深夜,都能听到她撕心裂肺的哭喊。直到养父看不下去:这都民国了,还裹什么脚!才作罢。但她的脚骨已经变形,直到现在96岁了,不用热水泡脚还会疼。
到了读书的年纪,看着弟弟妹妹们背着书包上学,她也曾眼巴巴地张望。但只要一提上学,就会招来打骂,后来她再也不敢提了。14岁,她接过了全家的锅铲;22岁,她和小丈夫正式成亲。虽然丈夫待她很好,但在婆家的生活依然艰辛。
新生活的曙光
1958年饥荒时,32岁的陈伏莲终于迎来了转机。她和丈夫带着孩子逃荒到江西弋阳。虽然一路乞讨,但她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——这是她第一次真正拥有自己的小家庭。在弋阳,他们扎下了根,三个孩子都健康长大。
如今,陈伏莲已是四世同堂。从14岁开始掌勺,直到88岁才在儿媳的坚持下退休,但她还是坚持用电饭煲煮饭。96岁的她耳聪目明,每天上下楼十几趟,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。
村里的活字典
随着弋阳打造国际文学村,越来越多的访客来到廖肖村采风。村里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伏莲——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本身就是一部活历史。面对来访者,她总是热情地端出珍藏的山货水果,用浓重的乡音讲述自己的故事。虽然没上过学,但她那份历经风雨后的从容与智慧,让每个见到她的人都心生敬意。
女儿常给客人翻译:我妈出生一个月就被抱养了。那时候女孩子不值钱,不做童养媳就没人要。但陈伏莲从不让女儿受自己受过的苦:她自己一出生就是媳妇,所以想让我多当几年女儿。
如今,只要见过一次的客人再来,陈伏莲总能准确叫出名字,热情地招呼:来来来——临走时还要塞上一袋自家种的红薯或柿子。在这个平凡老人眼里,有人愿意听她的故事,就是最大的慰藉。
发布于:天津市米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